Sunday, July 18, 2010

卫斯理约翰是谁?

许多人有一个错觉,以为我化了几年时间学习卫斯理约翰的神学思想,我就是卫斯理学科(Wesley Studies)及偱道--卫理宗精神(Methodism)的专家。事实上,我不是。。。我只不过是刚起步更深学习的后学。

蒙何汉寅牧师的安排,於昨天下午3时至5时30分於巴生卫理公会带领雪兰莪教区会友传道培训班--“会友传道的事奉热诚:再思卫斯理约翰的劝导”。再蒙华勇会督吩咐,於21/07-22/07 在卫理宗马来西亚华人年议会、砂劳越华人年议会及沙巴临时年议会的“试用同工” (Members on Trial)退修会中讲课:“卫理信徒的品格” (Character of a Methodist)、“助手的守则”(Rules of the Helpers)及“联属精神与游行制度”(Connectionalism and Itinerancy)。为了预备这些课,我走进了一段我以前未走过的旅程--认识到底什么是卫斯理复兴运动中的年议会(annual conference 及谁是其中的会友传道(lay preachers)。

这一起步把我带到 William Myles 於1813年所写的 A Chronological History of the People Called Methodists of the Connexion of the Late Rev. John Wesley. 按序研读卫斯理复兴运动的年议会议案开阔了我的视野。很久已未出现的感觉又回来了:“卫斯理约翰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?” 犹记得在进行博士研究,阅读他的日记、信笺、讲章、神学文章和他所校阅的圣诗时,心中常常响起这样的问号--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?

是的,约翰是怎样的一个人?坦白说,我仍在认识中。。。

Saturday, July 3, 2010

初遇潘霍华(一)

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及经济大萧条后,沮丧的德国人一直盼望转机的临到。当充满领导材质的希特勒於19331月成为德国总理时,德国人以为那就是上帝垂听祷告的答案。因此,德国牧师 Hermann Gruner 作出下列描述:德国人的时机满足了。因着希特勒,基督---协助者和救赎者已经临在於我们当中。希特勒是圣灵工作的途径,是上帝对於德国人的意愿---以使他们进入基督的教会。”

一年半后,希特勒成为德国的国家主席。随着权位的高升,他的反犹太人的论调与行动也不断加剧。看着如此的发展,巴特(Karl Barth, 1886-1968)、Martin Niemoller1892-1984)及以 Santorum Communio 博士论文而渐渐闻名的潘霍华(Dietrich Bonhoeffer, 1906-45)开始发出反对的声音。1934年,他们联同其他反对的牧师和神学家联合组织认信教会”(Confessing Church),发布《巴门公约》(Barmen Declaration),声明他们忠於基督的立场。

1937年,潘霍华出版了《追随基督》(The Cost of Discipleship),责备舒适的基督信仰,呼吁基督徒当忠信顺服的追随基督。他说:廉价的恩典等同於宣讲无需悔改的赦罪,无需教会纪律的洗礼,无需宣认信仰的领受圣餐。。。廉价的恩典是无需作主门徒的恩典,失去道成肉身和永活基督的恩典。因着坚持这样的立场,因着不断提出道德诉求和宗教抗议行动,他被政府终止其在柏林大学系统神学教授的教职。

公开教职被终止后,他转而主持Finkenwalde 地下神学院。然而,这所隐藏的神学院最后也被政府发现而被逼关闭。此后,认信教会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公开反对希特勒。眼看局势的演变,潘霍华开始改变抗议策略。他渐渐舍下其反战主义的立场,参与Abwehr (德国军事情报局)推翻、甚至暗杀希特勒的计谋。同时,也积极协助犹太人逃离纳粹主义的迫害。

在过程中,他有机会到美国担任客卿讲师。然而,抵达美国不久,他就觉得自己不能挥别对祖国的情怀而写信予尼布尔(Reinhold Niebuhr, 1892-1971)。他说:到美国是一个错误的决定。我需要与德国的基督徒人民共度这段国家历史的时艰。若我不能与我的人民分担这时段的试炼,我就没有资格参与战后德国基督徒生活的重建。

带着这浓烈的情怀,潘霍华离开了美国,回返德国。渐渐的,政府得知他的抗衡努力,而於19434月6日下午被两名特务逮捕,送押Tegel 监狱。


Friday, July 2, 2010

跨越栏杆、定志向前

今天早会,国兴同学(Adam Kuan)负责“毕业”前的讲道。他引用诗27:1-6,引领弟兄姐妹走一段倚靠上帝,跨越人生栏杆的旅程。

自从学习作决定以后,我们就开始了自己要行走的人生旅程。在漫漫人生跑道上,我们如同跳栏运动员一样,面对无数的栏杆。有时候,这些栏杆会以黑暗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眼前。有时候,又可能会以危险、压力或陷阱的形式出现。

面对重重栏杆,我们有什么回应?跨越?放弃?诗人的经历提醒我们:倚靠上帝,跨越栏杆。倚靠上帝,跨越栏杆的人会不断经历上帝就是我们人生跑道上的“亮光”、“拯救”和“保障”。因着上帝的同在,跌倒了可以爬起来,继续跨越,继续向前。。。

这样的经历烙印在我们的心灵中,成为很深很深的信念。若非亲身体验,没有人能明白如斯经历的甘美。有此经历的人不但会以寻求上帝、与上帝同在作为人生的最重要意愿,而且还会不断的昂首赞美上帝。

听着听着,深深觉得国兴是用心的。他用心的准备讲章,也用心的预备投影短片。为了说明倚靠上帝之经历的甜美,他把怡保芽菜鷄和龙记肉干派上用场。只有试过的人,才知道著名鸡肉和肉干的美味。同样的,只有亲尝上帝恩惠的人,才会继续倚靠上帝,跨过人生的每一道栏杆,直到走完前方的轨道。

国兴是一位住在人群、踏地生活的传道人。若再加上更贯通的语句来表达他的思路和关怀,他的讲道服事必定会更精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