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July 18, 2010
卫斯理约翰是谁?
Saturday, July 3, 2010
初遇潘霍华(一)
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及经济大萧条后,沮丧的德国人一直盼望转机的临到。当充满领导材质的希特勒於1933年1月成为德国总理时,德国人以为那就是上帝垂听祷告的答案。因此,德国牧师 Hermann Gruner 作出下列描述:“德国人的时机满足了。因着希特勒,基督---协助者和救赎者已经临在於我们当中。希特勒是圣灵工作的途径,是上帝对於德国人的意愿---以使他们进入基督的教会。”
一年半后,希特勒成为德国的国家主席。随着权位的高升,他的反犹太人的论调与行动也不断加剧。看着如此的发展,巴特(Karl Barth, 1886-1968)、Martin Niemoller(1892-1984)及以 Santorum Communio 博士论文而渐渐闻名的潘霍华(Dietrich Bonhoeffer, 1906-45)开始发出反对的声音。1934年,他们联同其他反对的牧师和神学家联合组织“认信教会”(Confessing Church),发布《巴门公约》(Barmen Declaration),声明他们忠於基督的立场。
1937年,潘霍华出版了《追随基督》(The Cost of Discipleship),责备“舒适的基督信仰”,呼吁基督徒当忠信顺服的追随基督。他说:“廉价的恩典等同於宣讲无需悔改的赦罪,无需教会纪律的洗礼,无需宣认信仰的领受圣餐。。。廉价的恩典是无需作主门徒的恩典,失去道成肉身和永活基督的恩典。”因着坚持这样的立场,因着不断提出道德诉求和宗教抗议行动,他被政府终止其在柏林大学系统神学教授的教职。
公开教职被终止后,他转而主持Finkenwalde 地下神学院。然而,这所“隐藏”的神学院最后也被政府发现而被逼关闭。此后,“认信教会”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公开反对希特勒。眼看局势的演变,潘霍华开始改变抗议策略。他渐渐舍下其反战主义的立场,参与Abwehr (德国军事情报局)推翻、甚至暗杀希特勒的计谋。同时,也积极协助犹太人逃离纳粹主义的迫害。
在过程中,他有机会到美国担任客卿讲师。然而,抵达美国不久,他就觉得自己不能挥别对祖国的情怀而写信予尼布尔(Reinhold Niebuhr, 1892-1971)。他说:“到美国是一个错误的决定。我需要与德国的基督徒人民共度这段国家历史的时艰。若我不能与我的人民分担这时段的试炼,我就没有资格参与战后德国基督徒生活的重建。”
带着这浓烈的情怀,潘霍华离开了美国,回返德国。渐渐的,政府得知他的抗衡努力,而於1943年4月6日下午被两名特务逮捕,送押Tegel 监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