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早上,深受耶23:30震撼--耶和华说:“那些先知各从邻舍偷窃我的言语,因此我必与他们作对。”
经历和认识上帝是一生的事。 神学的努力就是反省有关的经历和认识。这原是很美的事。然而,当神学加上学术游戏或学术活动时,就可能出现不美的现象。
在学界中,不断在知识上寻求突破是每个学人都盼望做到的。然则,在神学的探研中,知识的成长和突破与我们对上帝的经历和认识却是紧密相连的。对上帝没有新的经历和认识,又怎会有新的神学知识?
在神学探研的进程中,我们会不断阅读和参考 (make reference),盼望在反思邻舍的论述时,能得到新的“亮光”,结合我们对上帝的经历和认识,而开拓新的思路。参考并注明出处,是诚实的学术行为。不济的是,参考后,却标示说是自己“原创”的。这等同於“抄袭”或“偷窃”。在学界中,这是大忌。然而,在学界中,我们却看见“大忌”其实也是“泛象”。
作为一个神学人,我们可以为了功名而“偷窃”吗?“邻舍”因为经历和认识上帝而有新的认知和论述,我们可以“偷窃”或“抄袭”而据为己有吗?
对自己负责、对群体负责、对上帝负责的神学人会肯定的说:“不能”。神学的本质要求我们诚实的进行神学探研,以结出健康而具影响力的神学果实。
關懷的倫理與靈性
-
沒有人會否認關懷他人的重要性。聖經甚至以此來判斷一個人在上主榮耀裡還是在永刑(太廿五31-46
)。然而,關懷又不是想像中這麼簡單,即「攞個心出來」就可以,因為「攞個心出來」只反映單向的關懷和過於從關懷者角度出發,而這種關懐可以是霸道。因此,我們需要思考關懷的倫理與靈性,讓關懷者和受關懷者都可以在關懷有...
10 hours ago
3 comments:
或许身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多加教导有关Plagiarism 的“可行”及“不可行”。
除此之外,神学院也可以使用一些的软件来验测(detect)抄袭的行为。这些软件可以被正面的用来“教育”学生正确的referencing,而不是用它来penalised学生。长远下去,plagiarism或多或少会得到妥善的处理。
很多亚洲人不知道抄袭是学术偷窃,普遍上对“版权所有”的概念也不强,所以翻版的东西轻易流行:光碟,讲章,文章...。努力传递学术正值,同时一起树立榜样。
从不是很会读书的学生角度来看,佷多时候不是每个学生要抄袭,乃是在deadline的压迫、读不懂的情形、努力的挣扎、太多功课而应付不来的情况下,有时候是在不知不觉下而产生的。(不是找借口)我在想是否学院能够有一个部门协助比较弱的学生在我们的功课上,指引我们当我们“迷失”时。往往老师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帮助这么多学生,可能有些学生也不敢问,而比较优秀的学生们也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帮助比较弱的学生。
Post a Comment